来源:交银施罗德 作者:龙向东 时间:2013-10-14 |
近日,重新阅读了资产管理业界传奇人物彼得•林奇的两本经典之作:《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和《战胜华尔街》。书中精彩之处颇多,摘印象最深三处与读者分享。
风格和个股并举
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长达13年,期间创造了一个投资神话: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投资收益率高达29倍。麦哲伦基金的规模也由其接手时的2000万美元成长至140亿美元,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
除了业绩惊人之外,彼得•林奇另外一个令人惊奇之处是其组合中持有的股票数量。一般而言,主动型股票基金往往持有40-60只股票;而彼得•林奇管理的麦哲伦基金投资组合在1983年中期有450只股票;到了秋季,持有数量增加了一倍,达到900只之多;后来更是持有多达1400只股票。
如此庞大的持股数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其管理的基金规模较大。1983年其资产规模为16亿美元,为第二大基金,仅小于约翰•奈父管理的先锋温莎基金。与彼得•林奇管理的资产规模相比,很多公司自身股本规模偏小,即使其基金的持股比例达到规定的10%上限,占用的资金也较少。二是其投资的实际上是成长风格,而非单纯的成长个股。换言之,其运用的投资管理方法有两种,分别是风格投资和个股投资。由于美国当时的经济稳定增长,成长风格较为合适,故能为其贡献显著利润。
一方面其分散投资于大量股票,进行成长风格的投资;另一方面,其重仓持有经过深入研究、确定性高的个股。彼得•林奇和公司高管、企业员工、竞争对手、卖方研究员、投资界同行大量交流,深入了解公司经营状况,通过财务分析确信其处于高速增长期或经营拐点或有大量隐蔽资产后,敢于相应提高持股比例,防止错过难得的10倍股票。例如,在1983年麦哲伦基金组合中的900只股票中,有700只股票的持仓量总和还不到基金总资产的10%。而对于克莱斯勒和房利美这两家给麦哲伦基金带来丰厚回报的上市公司,彼得•林奇的持仓比例都曾是基金资产的5%,这也是美国证监会所允许的最大持股比例。因此,风格、个股并举,对应着股票权重的分“散”、“集”中齐现。
勇于创新
经济发展史上,勇于开拓、尝试新事物往往给头啖汤者带来丰厚的回报。现代金融投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学说是市场有效理论,强调市场的效率,或曰跑赢指数极具挑战性。虽然该理论有其局限性,但现实中能够长期、显著战胜市场的投资者确实为数不多。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一种方法就是探索未知领域、尝试他人未曾广泛涉足的国际市场。彼得•林奇自认为自己是除了约翰•坦普尔顿之外的第一个大规模投资美国之外股市的美国基金经理;1985年麦哲伦投资于外国股票的仓位即达10%。为了调研欧洲公司,彼得•林奇甚至错过了富达基金公司老板内德•约翰逊的25周年结婚纪念日。彼得•林奇这种引入新的投资标的、拓展投资范围的做法与大卫•史文森开创的“耶鲁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卫•史文森在其《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一书中详细介绍了以股权投资为导向、组合充分分散化、大胆投资另类资产的“耶鲁模式”。当然,二者的创新都有其理论基础,并非为创新而创新:前者利用过了投资者对美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研究深度差别,而后者则享受了流动性溢价和专业判断能力所带来的优势。
对目前的投资者而言,尽管其对过去10年经济周期、行业轮动、风格转换的变化规律已经谙熟于心中,但在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挑战可能来自于之前不熟悉、不了解的陌生领域。对此,我们也要像彼得•林奇一样勇于尝试,而不要墨守成规。
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在介绍个股选择成功经验的同时,彼得•林奇也和读者分享了其投资失败的教训。由于其工作地点附近有家Bildner's专业食品店,好几年彼得•林奇都用它家的三明治做午餐。在了解到该公司拟将业务范围扩大到其他城市的发展计划之后,彼得•林奇于1986年9月以每股13美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价格购买了Bildner's的股票。但在其竞争对手的竞争压力之下,Bildner's的扩张未能如愿,资本支出很快超过了发行股票募集的资金,最终股价下跌到了0.125美元。彼得•林奇分批卖出该公司的股票,亏损程度在50%-95%之间。事实证明这种外向型规模扩张并不简单,需要团队中早有相应人才贮备,且扩张时的资金需求、市场环境往往超过企业家的乐观估计,还有其它一些不可预期的因素都可能构成扩张的瓶颈。因此,对投资者而言,在未有初步成果验证企业的扩张蓝图确实可行之前的贸然投资并非明智之举;借用姜文导演电影的著名台词“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投资者的耐心往往能够避免误入此类陷阱。
交银核心基金经理 龙向东
|
![]() 扫描二维码关注交银施罗德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