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银施罗德 作者:高伟栋 时间:2012-11-20 |
临近年底,又到了对中长期问题进行思考与展望的时刻。经济与政治在中长期内的演化无疑是错综复杂,几乎不可能进行准确预测的。但幸运的是,有些趋势是通过相当长的时间逐渐累积形成的,它们宛如一条条“金线”,随着经济周期的起伏时隐时现。其实趋势一直在那里,只不过经济的冷热以及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使人们在兴奋与沮丧之余很容易淡忘甚至质疑趋势。
通货膨胀问题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10月份的CPI同比增长1.7%,弱于市场的预期。从经济总量和具体产品价格的进展来看,未来3-6个月的通货膨胀似乎确实不像是一个太值得担忧的问题。但不要忘记,在上一轮通货膨胀高企之际,中国已经或正在经过刘易斯拐点、潜在经济增速将出现趋势性下降的故事盛极一时,从央行和政府近期的文告来看,管理层也是比较认同这一故事的。我们可以逐一检验这个故事的假设,你会发现它们大多数仍然成立,甚至有所强化。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可能在中期内仍有较强的内生通胀压力。我们还留意到近期英美等发达经济体的CPI频频高于市场预期,这一情况在短期内是否能持续尚不可知,但我们担忧未来某个时刻,当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出现周期性上升的时刻,各国央行可能难以做出及时而有力的反应,从而使得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维持一段时间,进而对中国的通货膨胀造成不利影响。
经济增长是我们将要探讨的第二个主题。我们的基准假设是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会比过去十年下降一些。但这一判断不是没有变数。潜在增速有可能在某几年下降的快一些,某几年下降的慢一些。如果劳动生产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潜在增速甚至有可能不下降。类似的变数还可以举出很多。在秉持基本立场的前提下,通过密切的监测这些变数,可以使我们对短期的经济增长与通胀的波动有更好的把握。未来很可能出现一些经济增长与通胀看似不匹配的情景,例如有时GDP增速是7%,通胀就到了4%,有时可能GDP到了8%,通胀也仍然只有2%,这背后的原因可能都与经济潜在增速的或快或慢的调整有关,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的艺术将变得更为重要一些。
与债市发展相关的政策进展是我们关注的第三个中长期主题。我们目前看到的相对确定的趋势是人民币要进一步国际化,汇率、利率、资本账户改革需要协同进展,相互推动。在这一趋势中,债市的大规模扩容、开放,或是可以预期的。但在债市的这一扩容运动之中也隐含着一些难题和风险,比如债券市场的研究与投资人员普遍对信用事件的逼近抱有浓重的警惕,因为它发生的时点和处理程序完全是未知的。也许当度过第一波信用事件引发的动荡之后,债市才有机会进入真正的黄金时代。
交银施罗德固定收益部宏观研究员 高伟栋
点击下载:《交银施罗德每周视点 121119》.pdf(PDF文件,请使用Adobe Reader阅读器打开)
点击下载:《交银施罗德每周视点 121119》.doc(Word文件)
|
![]() 扫描二维码关注交银施罗德微信
![]() |